1313心累-《隆万盛世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 book chapter list     明代提学设官后,由于职责与职权未能平衡,因此有的提学官试图打破令甲所限,在官学之外别建书院来走出制度困境。

    明代提学官所建书院有衙署、祭祀、聚徒讲学三大类型,影响最大的是聚徒讲学型书院,其中的精英教育以省级书院成就最高,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官学系统中省一级的空白。

    中晚明王学兴起后,王门后学利用担任提学官的机会,通过建设书院来传播新思想,更将讲会制度引入官办书院,通过思想与制度的双重渗透瓦解了官学体制中的师生秩序,以讲学同志的连属形成团体。

    此时,秉持取士之权的提学官在选拔讲学团体成员时面临私相授受的指控,进而引发了万历初年张居正的学政改革,明令提学官“不许别创书院”。

    此后,提学官通过建设书院来“教士”的行动遭到打击,逐渐向专于“校士”的职能转变。

    有明一代,在王阳明先生提出了以“致良知”为核心的心学后,认为即使是愚夫愚妇也是平等,而其学生,同时也是反对张居正的学者何心隐在其著作《原学原讲》中所提出的学习知识就是需要讲学的。

    而讲学本身需要场所,这个场所便是书院,所以明代书院数量繁多,讲学之风繁盛,读书人在学院里学习知识、禀承两宋书院之风,大胆议论政治,同时以书院为结点,强调传统“五伦”之中的朋友关系,发展私人情谊。

    五伦即为君臣、父子、兄弟、夫妇、朋友的关系。

    当时许多地方上有名望的读书人都加入书院讲学的范畴,并以此结成了深厚的情谊。

    这样一股势力,是朝廷所不能忽视的,特别是部分基层官员也经常参与书院的活动,甚至有的官员将日常政府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拿到书院中讨论,由读书人们来决定如何处理。

    发展到后来,在野的士子在东林书院汇聚,发挥出巨大的影响朝政的实力,正是由各地书院对政府的细微影响点滴积累而来。

    张居正或许已经从最近士林中聚会议事中感觉到了不好的苗头,所以写下《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》。

    不过魏广德只听说东林党,也知道东林书院厉害的很,但并不完全知道他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汇聚力量,进而在朝堂稳步发展,茁壮成长,成为晚明最大毒瘤。

    所以,在看到张居正奏疏后,第一反应是张居正要打击报复士林。

    “叔大兄,这太祖虽确实要求士子不得干政,可创建别院、讲学,似乎没什么不好的,可以广播智慧.”

    “善贷,你没有切身体会,理解不了这样聚众讲学的危害。”

    魏广德迟疑着开头,就被张居正打断,并开始讲解自己之前一段门下打听到的消息。

    “夺情”之时,不止朝野反弹激烈,民间士人也是聚会,大肆抨击他张居正贪权失德。

    这些,张居正相信魏广德是有所耳闻,所以也不怕剥开伤口。

    脸已经丢过了,可不能因此就不敢言语,即便发现其中的危害也因为脸面不愿提及。

    于是,张居正把士林参政议政的弊端逐一对魏广德进行讲解,毕竟魏广德没有遭遇过,很难有他对此的理解。

    听到张居正的讲解,魏广德不由得也想了很多。

    后世革命,星星之火不也是通过校园传播的,让一大群学子投身其中,前仆后继。

    直到有伟大导师看出秀才造反三年不成,转而引导星火转入在中华大地上更加辽阔的农村,才终于把火星变成大火。

    而引燃这场大火的,就是那无数的校园火星。

    “若地方士林群情汹涌,地方父母怕也会受其胁迫?”

    张居正说道激动处,直接说出其中影响朝政的地方。

    原本在魏广德看来,地方士人应该受到官府管控,可联想到大明的廷杖,官员为了虚名都甘愿接受廷杖,甚至甘之如饴,可以想象当士林一心时,官员们会如何选择。

    右手放在茶几上有节奏的敲击,魏广德也在思考张居正话中的道理。

    逐渐的,他被说动了。

    “嘉靖五年,礼部尚书桂萼上言严格考核提学官人选。

    十六年,以御史游居敬弹劾湛若水倡导伪学、私创书院为先声,世宗下令禁毁私创书院,打击王守仁、湛若水等人的讲学活动。

    次年又进行第二次禁毁,矛头指向“抚按司府官”。

    十三行省之提学官隶属按察使司,自然也在警告范围之内,其实就是为杜绝民意绑架官员。”

    张居正继续说出前些年嘉靖朝的处理对策,只是时间过去几十年,士林似乎有死灰复燃,私创书院再次大量出现,实在是不好的征兆。

    不过明代的禁书院政策不得人心是显而易见的,嘉靖间的两次禁止政策效果有限,提学官建立书院的势头并未衰减。

    实际上,大明并非不准私人创立书院,各省几乎都存在,只是这些书院要么是前代流传,得到本朝认可,或者私创后地方官员禀告朝廷,得到朝廷赐匾,这样的书院就不属于私闯,算是朝廷认可的。

    地方官员为了迎合地方士绅,往往也愿意这么做,以表现自己弘扬文化,教化百姓有功。

    “书院,更多应该是为士子科举教授为主,而不能成为传习思想,甚至鼓动互斗只用。
    第(1/3)页